部分車企的"功能閹割"現象引發關注。為控制電控成本,部分車型僅保留故障指示燈,卻關閉核心排放數據記錄功能。這種"表面合規"策略,實質是通過簡配規避技術升級投入,折射出跨國車企對中國市場的成本優先導向。
油品適配困境加劇功能屏蔽。面對含硫量波動的燃油,OBD定位器頻繁誤報催化器故障。部分車企選擇關閉敏感監測模塊,以犧牲精準診斷換取報警率下降。這種妥協雖短期緩解用戶焦慮,卻削弱了排放監管的實質效力。
年檢新政觸發產業鏈矛盾。強制M站維修的規定,與《道交法》賦予車主的自主選擇權形成沖突。政策執行中暴露的檢測標準模糊、指定維修點壟斷等問題,使OBD定位器從環保工具異化為市場準入門檻,引發行業對政策制定透明度的質疑。
市場生態遭遇連鎖反應。二手車流通因檢測通過率下降受阻,老舊車型加速淘汰形成資源浪費。消費者面臨"修不如換"的經濟賬,推動汽車消費向新車市場傾斜,這種被動更新循環,凸顯環保監管與民生利益的平衡難題。
轉自:互聯網